电脑技术学习

从业务和使用的角度看如何发展软交换

dn001

以软交换(SoftSwitch)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NGN:NextGenerationNetwork)是现在通信网络的研究焦点之一。软交换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开放、分层的体系结构,实现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发展方向。经过数年的发展,软交换虽然在设备成熟度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在部分运营商进行了商用,但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普及。原因何在?是系统价格问题?是承载网络的问题?还是没有“杀手级”业务问题?本文就个人近几年在此领域的工作所体会到的一些体会,发表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1.呼叫建立前的预沟通问题

人们在基于软交换的体系架构上投入了过多的精力,短短几年已经出现了众多的协议族,而且还在不断的演变之中。但在软交换的系统里究竟能提供什么新的业务上,似乎就没有化足够的精力。从软交换的比较成熟应用来看,几乎只是对原有TDM交换机的替代,并没有给人民带来更新更奇的服务感受,而且语音质量在初期比传统交换机差,所以最后变成的价格战。

正是在业务上的挖潜不足,使得即使今天的软交换语音质量已经可以和传统的TDM交换机媲美时,人们还是对它布满怀疑。此外,由于业务(交换)与承载网络的分离,传统运营商在如何进行故障定位和界定方面也十分头痛。这样,就更使得软交换的发展非常困难。

假如想让软交换能够发展起来,最要害的是要在业务上比传统交换机要有所突破。自动电话交换机从诞生到现在已经经过了步进制、纵横制、程控交换机等阶段,交换机的性能有了巨大的提高,但在通讯方式上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即主叫方拿起电话听拨号音→拨号→等待对方应答→通话。而作为被叫方更被动,从听电话铃声→通话。后来增加了来电显示功能,受到人们的欢迎。目前虽然可以采用了软交换技术进行电话通信,但对原来的通信模型还是几乎没有任何改进,所以目前的软交换系统还不会被人们认可。

软交换怎样发展才会被人们认可呢?本人认为首先必须从人们通信的实际需求出发,重新设计通信模型,让人们体会到在此模型下给人们带来的新的通信体验和巨大便利,从而使运营商能够迅速发展客户。

从人们通信方式来看,我们可以把通信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通话前的预沟通

2. 通话

3. 通话结束后的处理

在传统的电话交换模式下,我们比较忽略是预沟通的内容。而在日常语言沟通中,假如我们预备与别人谈话(沟通),会关注一下对方的情况,比如说对方的近期情绪状况,在忙于哪些方面的事情,是否顺利……,见面后首先要看看对方的脸色(情绪状态),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可有针对性地预备一些内容,使交谈气氛融洽和有效率。

现在,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目前的电话通信方式,早期的电话,我们几乎无法知道对方的状态,只能在接通电话后问一句:“您现在说话方便吗?”,然后才能根据对方说话的口气进行相关策略,有时已经产生的不必要的麻烦。在程控交换时代虽然可提供一些状态信息,比如免打搅、缺席服务。但操作比较麻烦,状态信息治理困难(自己都不清楚在何种状态)。最近,运营商又推出了彩信业务,改变了几十年一成不变的回铃音,虽然不能了解电话主人的具体状态,但至少可以判定电话号码是否打对。另外在移动电话中可提供用户已关机的状态,人们可以合理使用该状态,避免打搅。而在固定电话里,实现类似功能是比较麻烦的,免打搅操作繁琐,拔电话线怕忘记恢复线路,摘机会有忙音噪声……

在Internet时代,即时通信发展迅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喜欢。我们可以看一下即时通信(MSN、QQ等)提供的功能,它提供了更多的状态信息,比如,我有空、忙碌中、外出、开会、离线等状态,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对方状态采取相应的通信手段。这些功能迎合了人们通信的需求,解决了传统通信方式不能的一些问题,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些功能是传统的交换机无法实现的,目前软交换已经具备了提供这些功能的可能性,但无论是运营商还是设备制造商,都没有考虑这些需求,甚至在实际布网时大量采用iAD设备,屏蔽了终端与网络核心的信令沟通。可以说,我们用iAD扼杀了软交换本来可以提供的更为丰富的信息。

因此,基于软交换的系统假如想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取代传统电话交换机,应该采用全IP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并且能够定义非常丰富的状态,如正常、开会、外出、在家、没空、心情不好、睡觉了、离线(关机)、会客中等。除正常状态外,在用户终端上有明显的警示标示,提醒用户及时更改状态。用户状态设置、更改应该简单轻易,最好在终端面板上有快捷按钮,可以进行快速设置和切换。

另外,在呼叫建立之前除了目前可提供的彩铃业务外,实际上可提供更多的预沟通信息。比如给不太熟悉人打电话可传一段个性化语音代替传统的振铃音(需要终端支持),(“我是XXX的朋友,有XX事想拜访您”;“我是XXX,有XX重要事情与您商量”),给熟悉人送一段幽默问候(“二蛋(小名),不好意思,没敲门就进来了。好久不见,想与你唠唠……”)代替振铃音。回铃音可作为个人广告业务进行出让,比如“本通电话由诺基亚公司提供赞助,诺基亚是专业生产移动电话的厂商……”,而用户可以得到减免基本月租等优惠(当然由诺基亚付给运营商)。这样可吸引大量的用户加入网络,非凡是低端用户,可针对这些用户推出这样的业务,可实现厂商、运营商、用户多赢的商业模式。

当然我们可以展开想象力,充分挖掘在电话接通之前能够帮助人们做些更有益的事情,提高通信的效率和建立良好沟通环境,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2.CTI技术在软交换中应用

通过CTI技术,许多企业客户建立了CallCenter服务中心,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ERP、MIS等系统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中离不开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各种原因,人们不能保证时刻坐在座位上处理电子流程,进而影响整个工作的进度。

在软交换体系架构下,提供了Parlay接口,而Parlay又可提供企业接口,从而为企业提供的理想的CTI接口。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把企业的电子工作流与电话系统结合起来,在适当的时候通过电话催促当事人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传统的交换机由于不具备Parlay这样的开放接口,所以很难实现这样的业务。还比如我们可以采用CTI技术,建立企业通讯录与电话终端的接口,实现点击拨号功能,由于点击拨号可以屏蔽人员变动机构调整等问题,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客户是运营商收入的主要来源,通过提供这种个性化的接口提供的业务可有效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而且在用户使用了该种业务后会产生依靠性,进而减少企业客户的转网可能性。

3.软交换的终端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在预沟通阶段对终端的要求,这里想探讨一些有关终端自身功能的问题。移动电话终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崭新的感觉,其中对人们打电话影响最大的是电话号码簿。有调查显示,人们在使用移动电话时,40%的情况下四周有可使用的固定电话,而不愿使用固定电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手机上有电话通讯簿。因此,在软交换环境下的终端应该彻底改变传统电话机的功能。首先,电话终端可建立自己的通讯簿(当然得有中英文的输入功能,最好有手写功能),进而可考虑增加些非凡功能。比如可以在电话终端上设计GSM/CDMA手机SIM/UIM卡的读卡器,可方便地查询手机上的通讯簿并拨打电话。同时,可使用固定电话备份自己的通讯簿,在手机丢失后可迅速恢复自己的通讯簿。又比如,借助宽带资源在核心网建立个人通讯簿,用户在认证后可通过电话终端方便地调用(下载)自己的通讯簿,并接通电话。

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在固定电话终端设计了SIM/UIM卡的读卡器后,可以提供移动电话的与固定电话的“漫游”业务(核心网建立HLR/VLR,并提供MAP信令接口),比如用户回家后将SIM/UIM卡插入固定电话,移动用户即完成了到固定网的“漫游”登记,所有拨打移动终端的呼叫都会自动转移到固定电话上,对于同时拥有固定网和移动网的运营商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业务。即使运营商没有移动网,也可以与其他移动运营商合作提供补充服务,比如在机场、车站、酒店、商场等地提供此类终端,供旅游、出差者使用。

从运营角度看,软交换的电话终端也应该设计SIM/UIM卡,采用机卡分离的运营方式,这样可以使固定电话用户在异地使用,具备了漫游功能。我们还可以在电话机上设计一个客人使用的SIM/UIM卡位,这样在借用别人的固定电话时就不用考虑通话费用的问题了。

另外,语音识别拨号也是用户比较喜欢的功能,可有效地提高人们电话检索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以外,语音识别技术可能和自动留言机组合起来成为人们的“电话秘书”,在你不愿意接电话时可将电话设置在自动留言状态,同时启动语音识别功能,当来电是一些熟悉亲友的电话或重要人物的电话时,电话会提醒主人接听。

近年来许多新住宅都配置了可视对讲电话,其成本都消化在房屋成本上,其实电信运营商完全可以与房地产商合作,提供基于IP的软交换终端,同时可提供可视对讲的功能,对运营商、用户、房产商三方都是有利的。


标签: